中国康复医学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康复医学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如今,康复行业更是成为医疗投资市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毕马威此前发布了报告《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对中国康复医疗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列举出了其认为的目前最具前景的康复医疗细分市场,对当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整个康复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本文将以该报告为基础,对中国目前康复医疗产业细分领域进行分析。
01|患者群体分析
随着康复医疗需求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不同群体为其提供专门化的康复医疗服务对于康复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康复医疗的消费群体主要有术后患者群体、老年人群体、慢性病群体、残疾人群体、儿童康复群体、产后康复群体等。
康复对于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手术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手术创伤恢复,因此术后患者群体的康复医疗需求长期稳定存在。
根据今年5月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到达18.70%(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1.9亿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5.44和4.63个百分点,老年人群体的康复需会不断扩大。
世界卫生组织、原卫计委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联合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慢性病群体(我国居民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规模约3亿。
慢性病防治除了关口前移,推动全面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康复理念的咨询指导和科普宣传,注重慢性病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
据《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达1043.0万,其中肢体残疾人553.6万、精神残疾人161.5万、视力残疾人112.2万、智力残疾人82.3万、听力残疾人73.1万、多重残疾人46.8万、言语残疾人4.4万。而截止2020年,中国残疾人总数已达到约8500万人。
2019年12月,中国残联、民政部、卫健委联合印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标准》,《标准》提出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要求各级残联部门组织残疾人主动参与社区康复活动,推进社区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
政府及全国各级残联组织将持续对残疾人康复事业进行支持与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0-15岁儿童约2.49亿,毕马威估算,中国0-15岁之间的儿童有康复需求者约3,000万。
儿童处于生理发育的早期,各器官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能使他们的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或恢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设立专门的儿童救助资金,推动儿童康复市场向前发展。
02|五大最具前景的康复细分领域
毕马威从“市场吸引力”和“市场进入能力要求”两个维度,针对11个康复医疗科室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明确了五个未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细分领域:神经康复、老年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儿童康复和心脏康复。
并分别对每个领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1、神经康复
特点一:患者人数多、政策扶持力度大。(仅2018年脑卒中人数超过1200万)
特点二:供需不匹配,患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以脑卒中为例,《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各卒中防治点共计提供物理治疗142.7万人次,作业治疗63.3万人次,但与超过550万的卒中新发病例相比,供给和需求之间显然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趋势:“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引领发展。
2、骨与关节康复
特点一:骨科患者基数庞大,“重手术、轻康复”需改变,提倡骨科康复“一体化”。(2018年中国因骨科疾病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超过300万,而其中大部分患者如骨创伤、关节置换患者均需进行术后康复。)
特点二:康复设施供给不足,康复理念有待加强。骨科相关疾病具有住院时间短、康复周期长的特点,鉴于支付压力以及医保住院时间的限制,患者无法在同一机构完成全程康复。通常情况下,患者在院内完成临床病房急性康复,待体征平稳后就会转入康复专科医院进行后续康复。
但多数情况下,由于专业康复机构数量缺乏、转诊体系不完善以及医保覆盖范围的限制,骨科患者院外转诊不得不面临“无处可转”的尴尬境地。
此外,从骨科康复特点来看,康复治疗方案与手术方案联系紧密。然而,大多数医院还存在手术效果与康复重视程度倒挂的情况,即手术效果越好,康复越不受重视,这致使骨科康复“一体化”难以推进。
未来趋势:开展合作共建、搭建远程康复平台。骨科康复市场进入者可考虑与医院展开合作,在技术能力较强的手术医院周边区域选址建立“院边店”,或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骨科康复平台,解决患者骨科康复问题。
3、心脏康复
特点一:康复模式清晰,指导原则明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2017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脏康复是心脏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与三级预防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
但国内心脏康复患者仍然较少,国内某知名心血管医院每年实施约3万例心脏手术,而实际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不足1%。已有大量数据表明,心脏康复可显著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
并且,心脏康复已发展出以“H2H”和“双心”为代表的多种模式。
2012和2018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相继发表《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专家共识》和《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为中国完善心脏康复医疗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特点二:设置标准高,供给呈现区域化差异。《中国心脏预防康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心脏康复中心已从2013年的6家增加到2017年的500多家,但心脏康复工作发展极为不平衡。
心脏康复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康复起步较早、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地区,使得部分地区康复服务的可及性较弱。
未来趋势:开展专业合作、发展家庭智能康复。心脏康复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实际转诊率偏低。公开信息显示,全球心脏康复转诊率仅为43%,中低收入国家更是低于40%。心脏康复可考虑通过开展专业合作与家庭智能服务,提升心脏康复参与率。
4、老年康复
特点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康复需求。011到2018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从1.84亿(13.7%)增加到2.49亿(17.9%),平均每年增加约900万人。
根据今年5月份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到达18.70%(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1.9亿人),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5.44和4.63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加剧意味着与年龄相关性疾病群体规模正在增加。
特点二:患者需求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
老年康复群体由于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均随年龄增长而衰退,易伴随多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和老年综合征,涉及身体、精神、情感等诸多因素,使得老年康复服务对象需求多元化。
因此,老年康复服务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均需掌握综合康复知识以及过硬的跨学科医学知识,方能应对多元化、多样化的老年康复需求。
未来趋势:社区需求出发、互联网分流。老年康复群体基数大、涉及多个学科,与失能老人康复、慢性病康复、卧床康复、骨科康复下的关节类、创伤类和脊柱类康复等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
5、儿童康复
特点一:社会关注度高,服务体系较为规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和服务人数达28.1万,是2010年的3.8倍。儿童康复患者数量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儿童康复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儿童处于生理发育的早期,各器官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能够使儿童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对儿童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残疾康复就已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是残疾人事业国家计划纲要中的重点内容。
特点二:主要服务提供者为卫生、民政以及残联系统。目前开展儿童康复的机构主要包含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和残联组织的公益性康复机构、儿童医院康复科/儿保科、特教机构等,其中卫生、民政以及残联系统是当前儿童康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为50%以上的重症患儿提供康复服务。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服务机构共有7,111个,是2011年的2.3倍。但儿童康复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明显,资源和技术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他地区儿童康复机构和管理人才较为匮乏。
未来趋势:中外合作、医教结合。当前儿童康复机构面临的困难包含业务模式不够清晰、业务领域不够完整,而且同时需要应对来自医疗和教育的“双重专业”挑战。因此,儿童康复机构可以采取中外合办、医教结合等模式,打造儿童康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