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前,我国康复辅具市场规模约为4300亿人民币,约有1.5万种康复辅具产品,超过3000家相关企业;日本康复辅具市场约有1.76万亿的规模,包含4万种康复辅具产品;美国在该产业的规模约为1.28万亿人民币,产品约4万种;德国也有5100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以及3.2万种的康复辅具产品。”首届进博会期间西虹桥·RAIF国际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论坛上透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康复器械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上海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行动中,将围绕康复辅具的 “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服务”品牌,聚焦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水平;聚焦服务对象和市场主体需求,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聚焦政策机制体系,努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产业促进部主任李立峰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残疾人基数庞大,慢性病患者中需要康复的患者超过50%和意外损伤发生率超过20%,以上成为康复辅器具产业的四大需求。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显示,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布局合理、门类齐备、产品丰富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飞马资本执行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投联合会副理事长杨振宇在会上表示,在康复器械领域,日本的成功跟国家政策支持分不开。如康复辅具消费进入社保范畴、对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业引导,科研单位重视技术研发等,同时应用单位也应当拉动产业发展,康复医院、养老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也应当主动关心产业发展,使得应用与开发进行结合。
而中国近年陆续试点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有望为康复器械的发展助力。
在进博会期间的医疗器械进口注册上市最新法规解读高峰论坛上,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集团董事长张峰谈到,最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开放、加速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审批速度、未获注册的进口医疗器械可在海南先用等相关政策,为医疗器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特别是“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让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解绑”,国产与进口之分弱化,为外资械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集团CDMO副总经理罗勇彪也表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让大量外资械企开启了进口产品本土转化的新模式,不仅产品生产链缩短了,生产物流成本降低了,产品上市时间也大大提前,同时为全行业的资源优化整合提供了更好的路径。
在进博会现场,来自国内外的康复辅具项目也进行了展示。美国BrainCo 公司研发的Brain Robotics机械手运用肌电图模式识别技术打造由意念控制的假肢,可以提高截肢者的生活质量;日本Wriple W公司研发的DFree则以超声波技术、机器学习为轴心,勇做排泄预知的行业革新者;中国公司脉沃医疗研发的新型步态分析设备Odonate,采用了深度学习技术,来重建高精度的人体运动三维模型,并实现了设备小型化,更加方便了家庭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