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5第三十三届上海国际养老产业及康复展览会-官网! 上海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厦门持续构建无障碍环境 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

时间:2022-12-30 6:25: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厦门日报讯(记者 谢嘉迪 徐景明)天桥两头加装垂直电梯、台阶梯道不再是上下行唯一选择,腿脚不便也能轻松通过……近期,厦门莲前东路潘宅公交站附近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引发市民关注。

不少市民称赞这是一个暖心工程——无障碍电梯,正在从火车站、地铁站等大客流场所向外延伸,势必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群。

无障碍出行设施的建设,注重的是“从心出发”,切实保障残障人群的权益。近年来,厦门市不断深化“爱心厦门”建设,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爱心助残工作中加以推进,推出一系列举措,让更多残障人士的生活更加便利,更有尊严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天桥装电梯 过街无障碍

在车来车往的莲前东路,潘宅公交站附近人行天桥的无障碍垂直电梯格外引人注目——天桥两端各有一部,采用全透明设计,荷载13人,计划下月投入使用。

“头一次看到天桥旁边建电梯。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会不会有点浪费?”有市民问。

旺盛的过街需求是首要因素。厦门市市政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莲前东路潘宅段,道路南北两侧住宅小区密度较高、商业配套多,包括福满山庄、侨福城、潘宅南、云景花园、瑞丽花园、厦航洪文小区等在内的居民,都有频繁过街需求。数据显示,上下班高峰期,过街行人可达1450次/小时,其中,有乘坐电梯需求的群体不少。

“其实不只是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我们在这里建设无障碍电梯,也考虑到孩子,伤病员,携带行李、推婴儿车人群等的需求。”厦门市政工程设计院桥梁工程师陈缔欣说,衡量无障碍设施的核心标准不是建设成本,而是最大限度满足“有需要的人”。

其实,人行天桥安装无障碍垂直电梯在厦门并非首例。此前,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沿线天桥已率先“尝鲜”。

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陈缔欣说,山海健康步道设计和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有温度”的步行通廊,去年该项目成功纳入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成果目录。

这项殊荣是否实至名归,市民最有发言权:步道主线全程无障碍通行,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多处步道抛去“两点连接直线最短”设计理念,打造“Z”字形、多螺旋等缓坡坡道消除高差,满足各类人群漫步需求;沿途监控杆设有求助按钮,突发情况可以及时求助,为残障人士独自出游保驾护航。

甚至在山海健康步道的配套停车场,也有相关设计:在连心桥畔停车场1楼,设置了三个无障碍停车位,在停车位一侧预留1.2米宽的通道,方便轮椅等助残工具装卸。

“可以说,这条人性化的步道,不仅为各类人群提供了欣赏厦门城市之美、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同时还展现了厦门这座滨海旅游城市好客、温馨、有爱的城市形象。”陈缔欣说。

无障碍公交车 让出行更方便

无障碍设施建设也融入城市公共交通中——厦门公交3路车,是“敬老文明号”,这条线路途经第一医院、妇幼保健院、火车站、第一码头、轮渡、中山路等地点,16辆车全部都是无障碍公交车。

从覆盖的站点可以看出,无障碍公交车着重解决的是行动不便尤其是坐轮椅的乘客所需:在车外靠后门处,有一个呼唤铃,按下后,驾驶员就可启动后门的可伸缩钢板,与地面无缝衔接,形成一个坡道,轮椅可以轻松上下;进了车厢就是没有设置座椅的无障碍专用乘车区,考虑到轮椅可能会在车上移动,这里还设置了轮椅固定带和防撞软板。

“有了这些设置,坐公交出行,再也不用让人抬上抬下,可以单独出门。”厦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促进队队员刘清远说。这个促进队,专门组织残疾人在内的体验队员,对我市公共无障碍设施进行体验,并提出意见建议。

数据显示,厦门公交目前共投入70辆无障碍公交车,覆盖18条线路,其中,2路、3路实现全覆盖。此外,厦门还有488辆低入口公交车,车门不见“小台阶”,可以“一步上车”。

“无障碍公交只是残障人群外出通行中的一环,周边车站站台改造、路基调整……要打造残障人群能够畅行的无障碍环境,还需要共治才能实现。”一位公交驾驶员说。

他口中的无障碍环境,指的是一个通行无阻的理想环境。要趋于“理想环境”,这道难题不能仅是做“加法”,还需适当做“减法”。

如今,第一码头、五缘湾西、高崎T4、县后、会展中心、火车站南广场、厦大(南普陀)等7个站点是无障碍公交场站,“减法”已经基本到位,比如站台高度和公交车踏板基本持平,妨碍通行的标志标牌、消火栓、变电箱被拆除或迁改。

不过,“减法”目前还限于一些较大的首末站,如果全面铺开到所有公交站点,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作,需要长期推进。

2021年,省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组办公室制定了《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3年底,全省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基本完善。

作为本轮改造的先行城市,厦门持续发力,如在道路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方面,已完成“0”高差无障碍坡道口改造473个、建成盲道461公里、覆盖80%城市主干道;推行“多杆合一”“多箱合一”,清理空中“蜘蛛网”,多措并举收拾“城市家具”为无障碍环境腾出空间。

“点菜式”助障服务 满足定制需求

来到指定楼层、接连按动门铃,湖里社区工作者林琦欣要拜访的是听障儿童陈明(化名)家。让听障人士“听到”门铃,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强人所难,但林琦欣却胸有成竹。不一会儿,屋门打开,开门的果然是陈明。与其说是听到,不如说是他看到的——家中特制的门铃不但能响声,还能发出闪光。

可以肯定的是,无障碍设施越便利,越能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打开心扉、融入社会。特制的门铃,属于无障碍“定制化”“点菜式”改造,目前,这项工作已深入岛内外各社区。

“需求会随着周边情况不断变化,因此我们每个季度都会进行入户调研,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林琦欣介绍,社区中,还有行动能力较差的老人以及高残人群,对此社区在安装无障碍设施时,还会根据人群需求,改造周边环境,如安装便携式爬坡梯、降低坡度,旨在给予残障人士自主出门的选择权,鼓励大家敢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5日,厦门就业年龄段残疾人20752人,其中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15031人。洪鸿(化名)也曾是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如今她已成为湖里社区爱心屋的一名销售员。

“原来工作的地点距离家通勤需要一个小时,晚上通常要十点才能到家,她家人比较担忧,便把这桩心事告诉了我。”洪鸿与其父母患有听力语言残疾,为了能更好地交流,林琦欣与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协调,帮助安排洪鸿参加残疾人就业岗前培训,保障其掌握销售、沟通等基本工作技能,并推荐她来离家步行只需5分钟的社区爱心屋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助残工作中,林琦欣倡导和吸纳残疾人积极参与街道“爱心助残”项目,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收、增收,实现社区残疾人就业成功率100%的良好成绩。工作中雷厉风行、独当一面,从事残疾人联络员4年的林琦欣,几乎让同事们忘记了其实她也是一名残疾人。

“一开始我也对自己存疑,是周边同事们的认可,让我在工作中充满自信。”在林琦欣看来,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单要加强设施建设使通行无障碍,同样也要对残疾人群给予认可和支持,心与心之间无障碍,才是“有‘爱’无碍”的真正内涵。

【记者手记】

注重细节 不留短板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虽然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在吕岭路北侧(金尚路口至成功大道段)人行道,长约1公里的道路上每隔一两百米就有一个变电箱,存在盲道与公交站、行道树、自行车停放区冲突的情况。

怎么发现并改善这些短板?应更加贴近使用者实际需求的视角,在环境建设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和场景模拟,在细节和衔接上下功夫。比如,截至目前,厦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促进队已经开展13次无障碍环境体验活动,提出707条体验建议;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已进入2280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并做到“应改尽改”。

当然,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正如今年12月3日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包容性发展的变革性解决方案:创新在促进无障碍和公平世界中的作用”,包容、参与,是体现公平、权利与尊严的前提。

观众预登记 展商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