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康复展2024第三十二届深圳国际康复博览会官网! 上海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深化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老有颐养“长宁样板

时间:2024-2-27 15:17: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让千万老年人和家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民生要事。为积极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上海市长宁区紧扣“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国家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区)试点契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努力打造与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大城养老’服务样板”工作目标,聚焦“四全四新”特色,深化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高品质老有颐养的“长宁样板”。

统筹全局性规划,打造养老设施保障新高度

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规划要求,区民政局会同区规资局编制《长宁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统筹一体规划,抓好规划落地,将养老设施“远景图”变成“实景图”。

机构养老方面,全区共有养老机构55家(包括长者照护之家18家),总床位6917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3%,万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位居上海市中心城区首位。优化护理型、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结构性占比,鼓励引导国企、民企等力量参与机构运营,形成了万宏、人寿堂、金之福、安馨、颐家等一批集团化、连锁化、特色化养老服务品牌。

社区和居家养老方面,以“民心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持续健全“社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层级,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功能优化,全区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7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家,社区长者食堂18家,老年助餐点93家,长者餐桌10家,社区老年人互助睦邻点207个,累计为1070户老人家庭实施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持续优化“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服务能级。

促进全要素集聚,锻造养老服务供给新优势

在长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的模式正不断完善。

以“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为特色,全景式勾勒“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2018年以来,长宁区启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居民社区养老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目前,全区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7个。(补充虹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案例)。长宁区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打造多个“小而美”的社区生活服务体验馆,助力建设“5分钟社区养老生活服务圈”。位于新华街道的新风村源泉汇建造于2021年,是在区民政局和新华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聚焦场景式体验和智慧社区建设为目标,馆内汇集了养老政策咨询、助餐服务、辅具展示、适老化改造展示、社区活动等“五位一体”功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便利化、专业化、亲情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新空间。健全区、街、居三级社区养老顾问体系,建设全市首个社区养老顾问实体店,配备福祉车和参观路线,通过预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实地走访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

为老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民生实事,目前,长宁区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家社区长者食堂,供餐服务供客能力总量达到1.7万客,实际日均供餐数达1.1万客,为提升助餐服务品质,全方位守护老年人的暖心“食”光,长宁区各街镇大力推动为老助餐服务。位于茅台路632号的仙霞社区长者食堂2019年完成改造升级以来,每天为社区老年人提供80多种菜品,主打低油、低糖、低盐健康特色,在本帮菜基础上增加部分时令菜肴,让老年人有更多就餐选择。天山街道等社区长者食堂充分利用非就餐时间,联合周边居民区合单位推出免费下午茶、健康膳食指导、文化养老等“助餐+”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周桥、程桥、新泾镇等街道积极发展长者餐桌模式,丰富和优化社区助餐服务供给网。2023年,长宁区启动“寻味长宁·暖心食光”为老助餐探访行动,探访一批家门口的特色长者食堂、宣传一批特色为老助餐菜品、建立一支为老助餐体验馆队伍,上线全市首个电台主播数字人作为“数字养老大使”入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区民政局联合市场监管局率先制定“社区长者食堂星级评定工作办法”,将社区长者食堂纳入市级服务质量监测,以评促建推动为老助餐高质量发展。

为持续提升社区为老服务的品质和温度,让生活在社区里的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及其家庭更加安心、舒心、暖心,自2018年以来,长宁区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等十点为契机,创新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健全“专区+社区”的服务格局,累计新建(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93张。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覆盖所有街镇,首批通过市级验收的5个街道中,北新泾、华阳、新华街道3个街道获评“良好”,江苏街道、虹桥街道获评优秀,打造全市首个实体化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支持中心,社区家庭支持中心实现街镇全覆盖,累计开展认知障碍风险筛查6.7万人次,实施早期干预6.03万人次,开展社区科普、个案干预、家庭支持等服务7.84万人次,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及家庭提供资源链接、服务转介等“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支持,健全“一导则、两标准、一指南”的认知障碍照护标准体系,发展认知症好朋友、友好大使、友好单位,营造全社会关注脑健康、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群体的友好化氛围。

推动全流程创新,激活智慧养老服务新动能

长宁区以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特色实验基地等“双试点”为契机,贯彻长宁“3320”数字战略,持续推动数字养老专项行动,积极探索“试点+平台+场景”老龄社会治理生态链建设,全区10个街镇均创建全国智能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镇),仙霞街道、北新泾街道和新泾镇获评2023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场景示范单位。

推动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迭代升级,探索“数字民政”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服务“一屏监管”,健全多维度、数字化、精细化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

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按照上海市“12+8”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重点建设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生活便利、情感关爱等5类23个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加快为老服务“一键通”、智能水表、高龄老人居家安全等智慧养老标杆应用场景落地。2023年,2家智慧养老院完成建设并接受市级评审验收,建设,在万宏悦馨养老院等5家养老机构开展“养老院+互联网医院”,依托同仁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优势,让机构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深化全方位合作,助力养老服务实现新发展

为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长宁区主动探索“政、银、校、企”在养老服务领域合作,着力完善由政府牵头、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成立全市首个资金总规模达300万的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在三年周期内每年发布一批养老创新试点项目,发挥其“助推器”作用。在专项基金的支持下,发布全市首份“数字养老报告”,打造“申宁养老讲堂”服务品牌,支持“小蓝花”友好街区样本计划、“小蓝花”播种计划、“记忆课堂”赋能计划等一批养老创新项目落地。

为应对深度老龄化实际,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期待,长宁区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持续完善高质量、梯度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持续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大城养老”“长宁样本”,不断提升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观众预登记 展商预定